2010年4月15日,中国水利报专访长篇小说《大禹治水》作者之一赵学儒先生
《大禹治水》:
颂歌献给水利人
2009年2月,苏冠群和赵学儒一起撰写的长篇小说《大禹治水》,由作家出版社出版。水利部陈雷部长专门为该书题字:传承大禹精神,发展民生水利。图书出版后受到读者关注,大家认为该书是一曲歌颂民生水利之歌。本报记者日前采访了两位作者之一中国水利报记者、中国作家协会会员赵学儒。
现代水利周刊:请问你们是出于什么原因创作《大禹治水》的?
赵学儒:水利人的精神深深地感动了我们。我从参加工作至今,一直在水利部门工作。在我接触的水利人中,无不凝聚了“献身、负责、求实”的水利精神。一位同事写的顺口溜是水利人的真实写照:一心治水,两袖清风,三更即起,四季忙碌,五体忘寝,六亲难认,妻室少顾,八方奔走,九州雨顺,实现“河”谐。作为大禹传人,水利人值得大写特写、大书特书。
这种义不容辞的责任时时触动我们。大禹治水一去十三年,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尽人皆知,《孟子·滕文公上》《史记·夏本纪》等书籍都有记载。2007年,我产生了要创作《大禹治水》、为水利人而歌的想法。
我把这个想法和同事苏冠群一说,俩人一拍即合。我们从故事、主题、人物、结构、情节、细节等方面作了初步策划,又经过反反复复磋商,把写作大纲确定下来。这样,由苏冠群先生起笔,我来统稿、润色并负责出版事宜。在文字记载有限的情况下,经过一系列的资料搜集和构思等前期工作,长篇小说《大禹治水》的创作进入实施阶段。
现代水利周刊:《大禹治水》表现了怎样的主题?
赵学儒:从主题讲,主要是按照中央建立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科学发展观,促进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要求,促进、发展和繁荣水文化,为实现水利部党组提出的民生水利、可持续发展水利的目标提供舆论支持。其中心是弘扬大禹精神。大禹精神,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集中体现,是自大禹以来各个历史时期的人民为实现伟大理想而不屈不挠、不懈奋斗的精神支柱和力量源泉,是中华民族用智慧、力量、勇气谱写的最壮丽的史诗。近年,水利部党组不断丰富和完善治水思路,创新性地提出“人水和谐”“民生水利”等新理念。在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,水利人的精神面貌发生深刻变化,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显著提高,大禹精神不断得到诠释、升华、弘扬、光大,已成为新时期全行业共同的精神财富,并转化为治水实践、深化改革的强大精神动力。宣传、弘扬大禹精神,就是为民生水利而歌。
现代水利周刊:《大禹治水》是如何塑造人物的?
赵学儒:说到大禹人物的塑造,大禹是个出色的政治家,他以德孝仁义的优秀品德赢得大家信任,赢得展示才能的机会,之后又以仁德治理天下,亲手缔造了一个新的和谐社会;他是一个经济学家,在治水的同时,引水灌溉,发展农业等,人们生活稳定、富足;他是一个哲学家,在治水过程中变“堵”为“疏”,为治水和和谐社会建设创造了丰富的经验;他是一个军事家,以其出众的智慧,战胜了对手、神怪;他是一个科学家,“左准绳、右规矩”,精研山水地理,展示了水利人尊重自然规律,因势利导、科学严谨的求真务实和改革创新的精神风貌。总之,他由于治理洪水,拯救民众于灾难,勤勤恳恳为民办实事,人民才拥护他。
现代水利周刊:书中有哪些故事值得关注?
赵学儒:《大禹治水》的故事,主要围绕尧、舜、鲧、大禹等主要人物和他们的相互关系展开叙述。文章以大禹治水为主线,以其爱情故事及与对手、神怪等斗争为情节,集神话、爱情、武打与一体,悲喜交集,情感交融,武打精彩,惊心动魄,突出了宏大场面、震撼力和感染力。其中,大禹“三过家门而不入”的故事,将“一过家门”设计为“晓母病而不入”;“二过家门”设计为“知妻盼而不入”;“三过家门”设计为“知儿病危而不入”,以体现大禹牺牲一己私情,全身心扑在治水大业上的高尚情操,再现水利人“献了青春献终身,献了终身献子孙”的奉献精神。
现代水利周刊:传播大禹精神,作为作者,您对本书有何期许?
赵学儒:《大禹治水》一书,作为“国家走出去”项目已经由中国外文局立项,近期由外文出版社出英文版向国外发行;有的电视台、广播电台、文化公司也想制作成音像、动漫产品。我们希望通过《大禹治水》的出版,让更多的读者了解大禹治水故事,传承大禹治水精神,为民生水利的发展提供精神动力,为水利职工提供喜闻乐见的精神食粮。这里,我们也对广大读者的关注和支持,表示感谢! 墨 轩
《大禹治水》英文版由外文出版社出版